福州推进全域治水走好护水兴水路——水城“唱”新曲 悠悠幸福来
一座河网密布的千年水城,一座绿意盎然的生态之城。在福州,你总能找到千姿百态的美,伟岸的山,旖旎的水,醉人的绿,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如何守住美丽,让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从一以贯之的河湖长制、河长日等常态化制度机制,到“统管”全城的水系联排联调智慧平台,再到闽江流域的安澜清波,伴着全域治水的踏实脚步,一处处可知可感的动人变迁中,折射出一项项创新与坚持的力量,是福州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生动注脚。
作为企业总河长,福州北控鼓台水环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财桂(前片右二)与企业河长团队在琼东河巡河。记者 陈暖 摄
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全国十大“大美之城”,河湖长制工作先后获得国务院、福建省正向激励……一个个重量级的“收获”与肯定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旋律悦耳动听。
河湖水系
如何实现“有人管”
“这排口还是得多盯一下。”“保洁都到位了吧?”7月20日一早,一支巡河小分队在鼓楼区劳动路沿线忙碌开来。他们的任务,是守护琼东河水清河畅。
作为福州北控鼓台水环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财桂还有个重要“身份”——鼓台水系28条河道的企业总河长,也是这支企业河长小分队的“带头人”。
“流域保洁、截污系统管护、绿化设施维护、沿岸排口管理等,都是我们巡河时关注的重点。”谈起河长职责,夏财桂如数家珍。他说,光是河面保洁,每条河道每天至少得来回6趟。
正说着,对岸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我们是老搭档了!”刚一见面,鼓楼区温泉街道办事处主任陈阳就和夏财桂聊起了当天河道的“健康”状况。作为政府河长,他得行使“监理”职责,监督河道管护到位。
在全长超4公里的琼东河,排口“蓝转绿”行动,是两名河长的“得意之作”。原来,为给内河排口分门别类做好动态管理,合流制排口都会领到一张蓝色“身份证”。而绿色“身份证”,则是雨水排口的专属。
“琼东河劳动路截流井的合流制排口改造时,我们第一时间对该点位前、后1公里进行管网溯源排查。”夏财桂说,连续两周,巡查人员每天多次实地打卡,确保周边无污水入河,这才给排口换上亮眼“绿牌”。其间,陈阳也成了河道的常客,水质、安全、排口巡查事无巨细。“多亏政企河长联合巡河、联席会议、联合排查‘三联’制度的‘政企合力’,琼东河现在‘状态’不错。”
从一条琼东河,到121条密集水网,这样的护水场景,已是城区随处可见的日常。
“水系治理‘三分建,七分管’。”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长效管护课题,福州市创新建立“政府—国企—运营单位”三级河长巡河机制,每条河既安排了行政河长,也安排了企业河长,协同开展河道日常管理。同时,加强对河长的考核问责,考核结果与各区年度绩效及各运维企业的付费挂钩,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水、护水。
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以“河长治”促进“河长制”探索,让众多河湖秀色常驻。
每月14日的“河长日”,是福州推进各级河长积极履职的重要机制创新。每月这一天,集中巡河护河、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等活动都会广泛开展。为拓展“河长日”内涵,市委、市政府还将其延伸为“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持续提升全市河湖水系管理水平。
同时,结合“6+X”日常监督检查和联合执法、河湖警长、民间河长、“随手拍”首报奖励制等创新实践,福州积极谱写长“制”久清的护水新曲。
排水防涝
应该怎样“管得好”
一秒天黑,雷声大作,雨水如注,上个月,这样的强风雨天气不时出现,福州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Ⅲ级应急响应。
面对疾风骤雨,在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一场场战斗静静打响。
“还好,路面交通都挺顺畅,继续观察!”首山路(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二环辅道(金山污水处理厂)、金浦支路等点位被密切关注……傍晚,雨势渐大,中心指挥大厅里略显忙碌,值班人员坚守在岗,紧盯城区水系科学调度平台。一切如常的景象,让大家都稍显心安。
大风大雨里,城区排水防涝的“最强大脑”正高速运转,随着鼠标轻点,各重点值守点位的实时状况一览无余。
这套守护城市安全的新系统,名为“城区积水风险点智慧监测预警平台”,依托地埋式积水仪、AI智能摄像机和5G无线网络合力,指挥调度人员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各积水风险点的实时情况。
“当积水超过5厘米,平台就会发出蓝色预警,每上升5厘米,黄、橙、红等预警也会逐级发出。”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调度工程师肖毅宏说,自预警开始,现场AI巡查就第一时间“上岗”抓拍,将一张张实时照片传回系统。“通过平台,我们能及时掌握现场水位变化,做出调度指令,让排水更高效。”
作为市委、市政府系统谋划城区水系治理机制的全国首创举措,水系联排联调已成为守好福州城市安全与韧性的坚强后盾。
如今,集“眼(监测体系)、脑(数据分析运算模型)、手(自动化控制系统)”三大体系于一身的城区水系科学调度平台,已实现对城区1000多个库、湖、池、河、闸、站的智慧、精准管控。
“汛时,‘最强大脑’能高效运算,助力防台防涝;非汛时,它是‘智慧水系’的管理工具,充分利用闽江潮汐、群闸联动,每日两次将1650万立方米闽江水引入内河,护好城区水色。”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一组数据,是这项创新的最好证明——城区排水防涝应急处置效率提高了50%,库湖河调蓄效益提高了30%以上,城区逢大雨必涝的形势得到有效改善。2017年以来,福州经受住了近20个台风和300余场短时强降雨的考验,城市安全韧性大幅提高。
去年,福州更在40天内连续迎战“杜苏芮”“海葵”两场台风带来的破历史纪录超标降雨,通过排水防涝“一张图作战”应急指挥体系,实现4小时五四路退水、8小时城区主干道基本抢通,相关经验做法得到国家防总、国家应急管理部肯定。
生态底色
如何才能“守得住”
芦苇随风摇曳,鸟鸣声声入耳,白鹭展翅翱翔……暑假一到,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就热闹起来,湿地生态教育系列活动,让一拨又一拨的青少年走进这片宝地。
巡护步道、观鸟屋、砥砺观光道、鳌峰景观走廊……一个个亲近自然的设施、平台相继建成,也让这片“神秘”之地变得可亲可近,更多市民、游客共享美丽的岸线、绿地与景观。
坐落于全球候鸟迁徙九大路线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上的闽江河口湿地,作为中转地和补给站,受到数以万计候鸟的青睐。这背后,有一场坚持了20年的持久战——
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划圈守护;清退互花米草、养殖池,归还栖息地;改造水闸、打通土堰等;营造生态鸟岛……进退之间,这片湿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作为过去区域内的养殖户,林发金被“请”了回来,变身为湿地管护员,湿地巡护成了“新饭碗”;观鸟爱好者杨金,亲历了这场生态嬗变,成为湿地的“代言人”。
湿地保护与发展的生态故事,正从福州走向世界:2022年以来,闽江河口湿地先后入选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国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
从一片湿地,到全域修复,福州开始描绘更大的蓝图。
通过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大樟溪、梅溪、闽江长乐段、闽江闽侯段等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同频共振,水土流失治理140平方公里、天然湿地保护修复1.1万亩、封山育林2.3万亩、废弃矿山综合整治48处,让这座山水城市的生态之美愈加彰显。
在闽江下游的“闽江之心”,持续推出的文化演出活动与旖旎的闽江夜景相得益彰;流淌千年的水系沿线,碧波榕荫相映成趣,“水上福道”一点点串联……“以水为脉,以水兴城,以水润民”的福州故事,方兴未艾。(记者 孙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