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败走”长乐
闽江河口湿地长乐文岭阜山段,潮水退去,近处,一片10多亩的滩涂上,互花米草被连根拔起,在阳光下暴晒。远处,成群白鹭在湿地中觅食,成片红树林生长旺盛,随风起伏飘荡。
工人手持机械清理互花米草。 记者 余少林 摄
“10日下午,我们采用‘刈割+旋耕’的物理方法结合人工除治等方法,除治了全区剩余的零星互花米草。”长乐区林业局副局长何金旺表示,随着闽江河口湿地阜山段的互花米草得到清除,长乐在全市率先完成了互花米草除治任务,进一步为候鸟腾出了生存空间。
提早谋划 长效除治
互花米草是一种外来入侵植物,由于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导致分布区土壤板结严重,并占据短叶茳芏、芦苇、秋茄等乡土植物的生存空间,本土湿地植物生存空间萎缩,底栖生物种类、数量减少,极大威胁湿地生物多样性。同时破坏潮间带泥质滩涂水生生物栖息环境。
“互花米草喜欢生长在咸淡交汇的湿地滩涂,分布在闽江河口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自然保护区外的阜山至梅花的南侧湿地,面积约313公顷。”何金旺告诉记者,2004年,互花米草在闽江河口湿地出现并逐渐蔓延,入侵之初为零星分布,后发展为块状,最终连成大片,并开始入侵到缓冲区、核心区鳝鱼滩中游部分区域,水鸟的活动区域明显缩小。
治理互花米草刻不容缓。2018年,长乐区提早谋划,全面部署,成立互花米草除治工作专班,并制定了《福州市长乐区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方案》,开展互花米草除治工作。福州市、长乐区领导多次到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及周边湿地调研、指导互花米草除治工作。
迎难而上 因地施策
“一开始,实验过很多方法,但由于互花米草繁殖能力强,年年治理,年年复生,治理效率低下。”何金旺说。
迎难而上,持续探索。长乐区依托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省林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积极合作,省市林业局也对互花米草的除治工作多次给予技术指导,经过长时间的观测、调研、试验,结合项目设计,最终制定了最适合闽江河口湿地情况的互花米草除治方案:在保护区互花米草连片入侵区域,采用特制旋耕机“刈割+旋耕”的物理方法除治;零星块状区域则采用人工挖除方式治理。在除治后的区域,保留部分光滩供水禽觅食栖息,剩余区域进行植被恢复,种植红树林、芦苇、短叶茳芏、海三棱藨草等,丰富植物多样性,并进行长效防治。
何金旺介绍,2018年至2021年,中央和省市、长乐区先后投入3200万元用于互花米草的治理工作,共治理了互花米草306公顷,恢复乡土植被173.7公顷,保留132.3公顷的光滩,基本上完成了闽江河口湿地内互花米草的除治。
持续治理 恢复生态
为斩草除根,今年,长乐区继续保持治理力度,投入63万元开展对剩余零星互花米草治理。在长乐区林业局指导下,文岭镇作为项目业主,提早谋划,主动作为,提前完成了剩余零星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外的阜山至梅花的南侧湿地约7.46公顷的互花米草除治工作。
“通过除治互花米草,进一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扩大水鸟栖息地面积,保护珍稀濒危水鸟群落稳定,增加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 为东亚迁徙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互花米草治理区域已成为候鸟新的聚集地和觅食地,高潮位时成群小天鹅、斑嘴鸭、鸿雁等雁鸭类水鸟在此休息,低潮位时也吸引了众多鸻鹬类水鸟在此取食。”何金旺说。
根据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监测数据,越冬季鸟类种类超过100种,数量超过24000只。互花米草治理区扩大了雁鸭类水鸟的栖息面积,雁鸭类水鸟超过13000只。
长乐区实施互花米草除治、本土植被恢复、水鸟生境修复等生态修复的做法,也受到国家发改委的肯定,并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发改环资〔2020〕1793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记者 余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