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人与鸟类“长住客”共享绿色

2022-07-22 15:29:56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央广网福州7月21日消息(记者 龚雯) 仲夏时节,细雨朦胧中,记者走进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见芦苇飘荡、鸟鸣声声、野趣盎然。

闽江河口湿地是我国东南沿海最优良的河口三角洲湿地。20年前,这里鱼塘遍布、生态环境遭受重创,如今不仅完成了生态蝶变,还实现了湿地生态保护与社区民生发展的和谐共赢。

“稀客”成了“长住客”

“鸟类是生态的指示钟。珍稀鸟类从在这里过境越冬的‘租客’,到成为‘长住客’,最为人称道。”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林文波向记者讲述了一种特别的全球濒危鸟类——黑脸琵鹭。

它通体雪白,长嘴扁平如汤勺状,因与传统乐器琵琶形似而得名,从2003年被发现“登陆”闽江河口湿地。“冬去春来,是冬候鸟的习性,但自三四年前,十几只亚成鸟开始在这里度夏了。”林文波说。

福州市不仅河流水系发达,沿海滩涂亦宽广辽阔,港湾众多。地处福州市长乐区闽江入海口的闽江河口湿地,已是福建省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之境声名远播。

中华凤头燕鸥,全球少于100只;勺嘴鹬,全球不足200对;黑脸琵鹭,全球不足5000只。它们被福建资深观鸟人士称为“闽江三宝”。冬去春来,数以万计的迁徙鸟类将闽江河口湿地视为理想越冬地和驿站地,目前已记录到野生动植物1089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达到80种。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人与鸟类“长住客”共享绿色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的海堤观光通道(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如今,保护区沿岸3900米海堤为游客观赏湿地提供观光通道,串联起各类景点。记者注意到,有关湿地生态的知识和保护法被镌刻在一百多块青石之上、沿线展示,让群众同时了解湿地,享受湿地。

从生态重创到生态窗口

谁能想到,20多年前,这里鱼塘遍布、海漂垃圾堆积、污水肆意排放,生态环境遭受重创。警钟随之敲响。

在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推动下,闽江河口湿地很快迎来转折点。2002年得到批示后,闽江河口湿地于2003年成立县级保护区,此后10年里完成了从县级保护区到省级保护区,再到成为国家级保护区的升级“跳跃”,于2020年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人与鸟类“长住客”共享绿色群众在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参观(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近年来,闽江河口湿地探索解决湿地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办法。建立院士工作站、国家生态定位观测站,退养还湿面积2923亩,治理互花米草4590亩,举办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开放型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编制生态教材、开展生态教育和研学活动,为种植户提供促销服务……闽江河口湿地通过实施基础研究、生态修复、社区融合、产业带动、生态教育和开放合作等六大核心工程,逐渐形成独特的“闽江模式”。

作为中国十大最美湿地之一,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生态平衡作用更加明显,成为福州的重要生态屏障。这片魅力湿地的保护和发展,不仅与福州城市3820工程、东扩南进、沿江向海战略一脉相承,更成为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闽江河口湿地不仅实现了生态蝶变,有至少4项生态指标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还实现了湿地生态保护与社区民生发展的和谐共赢。

保护共享 居民享绿创绿

“我们的理念从保护发展到保护和共享。”在闽江河口湿地的观鸟屋,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指着湿地介绍说,长乐区枕江面海,自汉代以来,从江海浸润的湿地,到可生活、生产建设的土地,许多和自然相处、保护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智慧随着城市拓展得到积累。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人与鸟类“长住客”共享绿色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介绍保护区建设规划(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地跨3个乡镇的闽江河口湿地,在退养还湿的同时,助力周边村镇“一产转三产”,租赁鱼塘改造为水鸟栖息地,为周边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还积极创建湿地教育中心样板点,与居民共同享绿创绿。

优良的生态窗口,珍稀鸟类资源,丰富的红树林、滨海沙生植被类型,这些资源吸引了在外的长乐籍企业家和侨商返乡建设绿色康养产业。福建宏辉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炳辉看到生态效应的红利,几年前回乡在闽江河口湿地投资起宏辉生态文化交流中心项目,目前文化交流中心已经封顶。

眼下,闽江河口湿地正在通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向世界展现中国湿地保护的成果与智慧。郑航表示,“以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带动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

福州全力打造海滨城市、山水城市,让有福之州更好地造福于民。5月10日,福州市长吴贤德在福建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福州将保护好、利用好原生态的山水格局,持续推进水系治理、城市更新、绿化提升等工作,构建串联山体、公园、街巷、水系的城市慢行系统,并进一步宣传好、运用好“有福之州”城市IP。

【责任编辑:马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