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生态鸟岛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06-19 15:05:32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芦苇摇曳,碧水涟漪。不时有飞鸟掠过水面,传来清脆的鸟鸣声。远处岸边上,几只黑脸琵鹭或立或卧,格外悠哉。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生态鸟岛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6月17日,工人日报社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来到位于福建的闽江河口湿地,这是记者在湿地看到的一幕场景。近年来,为了给鸟类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闽江河口湿地将原先的养殖鱼场改造为生态鸟岛,如今,常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超过5万只,是迁徙水鸟重要驿站地、越冬地和燕鸥类重要繁殖区。

据了解,闽江河口湿地跨3个乡镇13个行政村,包含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福建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2个保护地,总面积达2381.85公顷。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动植1311种,野生脊椎动物552种,其他水生生物61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8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1种。

20年前,这里的景象还并非如此优美宜人。

“在2002年之前,这里本来是要作为水产品深加工围垦造地项目进行开发,附近有很多的养殖户在这里养鱼养虾,有很多豆腐块一样的养殖塘。后来,由于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入侵,土壤板结严重,很多的底栖生物没有生存空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讲解员陈超灵说道。为了让这片“失地”重新焕发活力,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闽江河口湿地于2003年开始建立。

“湿地建立后,我们全面推进‘退养还湿’,就是将原先养殖鱼塘改造成生态鸟岛,这样在高潮位的时候,鸟类就可以在上面栖息。”陈超灵介绍。

走进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一块电子显示屏吸引了记者注意,显示屏上自动标识出了湿地鸟类种类,且实时变动,从而实现对鸟类的动态监测。据了解,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鸟类,闽江河口湿地以院士工作站、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院、国家生态定位观测站等研究机构、团队为技术支撑,搭建了湿地科研监测平台,开展视频监控、森林水文水质观测、气象监测等智能化建设工作,常态化实施湿地水鸟、水质、水文、植被、疫源疫病等项目监测。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生态鸟岛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个时候本来是黑脸琵鹭迁徙的季节,现在一些黑脸琵鹭恋上这里不走了,这得益于生态条件的不断改善。”陈超灵说道。(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武文欣 陈曦)

【责任编辑:钟培培】